離開雨林後,往今晚住的Port Campbell前進,突然想到會經過「十二使徒岩」(The Twelve Apostles)
這邊最著名的就是日落的景觀,不知我們能看到嗎?
結果到達時,難得看到大大的停車場停了好多車,終於看到「人群」了
入口處的可愛地圖,三隻認真研究中
好愛這張照片,三隻好可愛喔~~~
我們超幸運的,因為太陽正要西下,來的時間太剛好了
只是今天吹強風降溫,尤其此刻海風正強,天呀~~超冷的
幸好下車前穿上所有的裝備以擋寒冷
爸比假勇耶!沒穿厚外套
但素…還有更厲害的仁兄,穿短袖耶
有路可以通到海灘,不過太冷了,一點都不想下去
霞輝中的十二使徒岩,美呆了
十二使徒岩(The Twelve Apostles),又譯十二門徒石,是一系列自然形成的石灰岩的組合,目前存有七塊。它們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大洋路邊上,坎貝爾港國家公園之中。最初這些石頭被稱為「母豬和小豬」,在20世紀50年代,它們的名字被改成更加吸引人的十二使徒岩(這個名字來自耶穌的十二個使徒),儘管那時僅存有九塊石頭。
這些石頭形成於海浪的侵蝕作用。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,來自南大洋的風暴和大風不斷的腐蝕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,並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。這些洞穴不斷變大,以致發展成拱門,並最終倒塌。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形狀各異的,最高達到45米的岩石從海岸分離了出去。由於波浪緩慢的侵蝕著它們的根基,其中的一些石頭倒塌了。2005年7月3日一塊石頭碎裂,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一條倒塌,因此現在僅剩七塊石頭。海浪對這些石灰石的侵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2厘米。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,舊的「使徒」不斷倒下,而新的「使徒」不斷形成。(摘自網路)
顏色變化多端
其實應該要走到左邊這塊突出的大岩石,才是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全景
可是寒風刺骨,就懶得走過去,有點遺憾呀
太陽從雲層中露臉了
漸漸接近地平線
靜靜地欣賞太陽落入地平線的過程
完全沒入地平線,好冷喔~~趕緊回到車上,繼續趕路去今晚的營地
又是摸黑到營地,還好這次工作人員還沒下班,前面有對外國人在問有沒有營地
還好我們是先預訂的,只要拿個開門的感應卡跟地圖需知等就可以了
這次位置是在廚房與浴室廁所前面,只是廚房在二樓,得跑上跑下呀
妞妞今天切菜切得很開心
還好有四個爐子,可以加快速度
小朋友喝的不辣的雞茸玉米濃湯
大人喝的酸辣濃湯,當然少不了好吃的澳洲牛排
還靠凡爸煮了鍋香香白米飯,最後決定乾脆把湯淋在飯上變成熱呼呼的湯泡飯,因為大家剛剛在十二使徒岩被凍壞了
還有番茄炒蛋、炒豆芽與澳洲牛排,大家又是一陣狂風掃落葉
廚房的旁邊是娛樂室,除了電視外竟然有遊樂器,這幾個小朋友多開心呀
就因為這個遊樂設施,讓此營地被姊妹倆票選為No.1的營地
更有趣的是這位來自法國的小男孩主動跑過來找我們,他竟然會說也會聽得懂一些中文耶
我們問他為什麼會,他說是因為他對中文很感興趣,哇~~想不到小小年紀就熱愛中文耶
希望你能好好努力,將來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
留言列表